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优秀论文展示:基于思政元素模块化的课程思政创​新实践—以电子线路(非线性)课程为例-4436x12威尼斯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优秀论文展示:基于思政元素模块化的课程思政创​新实践—以电子线路(非线性)课程为例-4436x12威尼斯
课程思政教学动态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优秀论文展示                                                                                                  

 

基于思政元素模块化的课程思政创新实践

—以电子线路(非线性)课程为例

周玉宏

摘要:本文对电子线路(非线性)课程的思政特性及融入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课程价值目标的思政素材和元素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创新。从教学内容的价值塑造创新,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不仅解决了课程思政“贴标签”,“有机融入难”等问题,还探索了一种新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电子线路(非线性)课程;价值目标;模块化

 

“课程思政”是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指针,是高校在新时代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举措。[1]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课程思政为各类质量体系的课程目标融合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即以思政要求为目标,兼顾各课程质量体系要求,构建一套标准。[3]“三全育人”下的“课程思政”工作格局不仅仅指思政教育进入各个课堂,更需要把思政内容与课堂知识融为一体,相互穿插,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4]

一、电子线路(非线性)课程的思政特性分析

作为理工科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存在大量的误区和错误观点。有的观点认为理工科核心课的教学内容太多,没有时间开展课程思政。有的观点认为这种科技类的核心课难以开展课程思政。有的观点认为课程和思政应该各司其职。有的观点认为课程思政难脱“两张皮”的俗套。[5]出现以上错误观点的核心就是没有正确认识课程思政的主线作用,而且没有将其与整个教学体系有机融合。“课程思政”是指导高校各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充分发挥所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的一种新时代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1]

电子线路(非线性)是电子信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学习无线通信功能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实现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电路、设计电路的能力。是电子通信类专业内容最多、最难学、最难教的专业课程之一,通过对高频电路基本原理和基本电路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实验创新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6]。可以看到,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素材资源,各个教学环节的模式创新也会提炼出大量的思政元素。因此,研究基于课程思政的电子线路(非线性)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必要且可行。

如何避免课程思政“贴标签” 一直以来都是痛点所在,如何实现“浸润式”的思政育人更是成为瓶颈。理工科专业课程知识性强、逻辑推理深,与思政似乎“相距甚远”。如何使理工科课程的设计既能满足工程教育认证、“金课”建设等对课程提出的更高要求,又能让思政元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融入其中,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

二、基于课程价值目标的教学模式创新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以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创新为主线,可以有效的实现以上目标。

(一)思政元素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创新

从课程教学目标出发,精心教学设计,合理拓宽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从大量的思政素材资源中,分类提炼总结出思政元素,进行同向归纳凝练,显性隐性教育结合,明确思政育人目标,进行实施规划,有机融合。根据评价观测点反馈,持续改进,形成闭环。



图1思政元素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创新

(二)思政素材和元素模块化的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7]。思政素材,大量的存在于基本知识和拓展知识中,具体表现为历史人物、文化传承、励志榜样、历史沿革、社会时事、行业现状、前沿发展等,在教学设计前教师需要时常搜集思政素材。要明确指出思政素材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并在教案和教学大纲中体现。足够多的思政素材资料是课程思政的基石。思政元素来源于思政素材,是对素材的高度概括凝练。只重视思政元素,没有素材的支撑就容易导致空洞的说教;只介绍思政素材,而不进行凝练概括,就无法确定教育的主题也就是课程的价值目标。思政素材表达的更多是现象问题,思政元素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本质问题。

根据电子线路(非线性)课程特点,以课程价值目标为导向,提出了思政素材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创新。其中思政素材包括,“理论内容模块”、“拓展资源模块”,“实验内容模块”,“课程设计模块”,“互动讨论模块”、“翻转课堂模块”、“案例教学模块”、“创新创业模块”。

上海中医药大学张智强教授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本教材中对大学生的要求做了梳理。对大学生提出了六大类86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将该内容进行模块化整理,即保证了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又便于提炼总结课程价值目标。六大类思政元素模块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道德修养”,“法治素养”。根据这些思政元素同向归纳,将基本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作为价值目标,凝练确定思政育人目标。

根据电子线路(非线性)课程特点,对各章节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进行梳理,提炼出来思政素材和元素模块。并按章节确定了价值目标,明确了教学观测点进行评价,确保形成闭环并持续改进。

三、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的创新实践

课程思政的痛点就是课程思政“贴标签”,通过教学模式创新实现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成为当下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沉浸式课堂指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质或精神环境,给学生带来沉浸式体验,必须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契合点,其关键在于内容为学生所需,形式为学生喜闻乐见。[8]

(一)教学内容的价值塑造创新

在理论教学模块和拓展资源模块中,将教学内容中的各类素材挖掘并提炼,完成教学内容的价值塑造创新。以电子线路课程“第一章绪论”为例,如表1所示。

表1 电子线路(非线性)第一章课程思政内容

教学内容

思政素材模块

思政元素

价值目标

无线通信发展的历史

非线性电子线路的作用

非线性器件的基本特点

拓展:无线电之父

拓展:中国 5g领先

无线电信号可测可控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奋斗精神、爱国情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科学精神

民族精神

马克思主义

课中讲解无线通信发展的历史,科学合理拓展资源模块内容。例如无线电之父马可尼,他在实验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做电磁波无线电通信实验并获得成功,发明了定向天线,并于1909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为人类的无线通信奠定了坚实基础。[9]提炼的思政元素和价值目标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讲解非线性电子线路的作用时,拓展讲解中国5g发展现状。截至2020年11月,中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的5g网络,5g基站已经达到70万个,居全球第一。提炼的思政元素和价值目标是奋斗精神、爱国情怀、民族精神。讲解非线性器件的基本特点时,引入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物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可以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去感知它们,无线电信号便是如此。[9]

(二)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创新发展方面,诸如学生缺乏学习动因和持续力,缺乏体验、感悟和探究的机会,疑难知识深度理解困难,教与学情况监测和调控困难等。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 ”、虚拟仿真等技术,建立“互联网 教育”智能系统,实现教师根据所教学生情况安排和调控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学习活动,并提供有效支撑资源和工具。

电子线路(非线性)课程具有理论抽象、公式众多、电路分析复杂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和掌握。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课程中抽象的理论分析过程;利用网络建立兴趣小组,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讨论和解决。这些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电路设计能力。[10]利用电子线路仿真平台可以说是对“三性”实验的补充,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在仿真平台中实现的“三性”实验,如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中,给出载波、调制信号参数,要求学生依据调幅波调制基本理论,设计“低电平振幅调制器”仿真实验,学生自行发挥,实现幅度调制过程。[11]有一些信号特性分析可以利用multisim软件进行有效的模拟和仿真。以调频信号的特性为例,我们可以容易地画出不同调制信号强度水平下的信号频谱,进而引导学生根据直观的频谱图自主分析得出调制信号强度变化对调频信号频谱的影响。[10]

在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课堂和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实践能力。

四、结语

本文结合电子线路(非线性)课程的思政特性,研究了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机制。提出了基于课程价值目标的思政素材和元素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创新,根据电子线路课程特点,以课程价值目标为导向,提出了思政素材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创新。其中思政素材包括,“理论内容模块”、“拓展资源模块”,“实验内容模块”,“课程设计模块”,“互动讨论模块”、“翻转课堂模块”、“案例教学模块”、“创新创业模块”。从教学内容的价值塑造创新,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教学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教学模式创新后,教学体系更加清晰,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明显提高,有效解决了课程思政“贴标签”,“有机融入难”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4-6.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3]李骏扬.理工科课程中的思政与情感[j].中国大学教学,2019(12):20-23.

[4]梁茂,刘秀杰,王秋生,孟祥太,刘旭光,安金霞.课程思政在《有机化学》一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j].广东化工,2020,47(11):228 208.

[5]于歆杰.理工科核心课中的课程思政—为什么做与怎么做[j].中国大学教学,2019(09):56-60.

[6]吴婷,吴鹏飞,柯熙政.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 37) : 45-46.

[7]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34.

[8]刘宇文,范乐佳.“双一流”背景下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施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2(03):1-5.

[9]姬五胜,张凤山,马宁,谢晖,李春华.“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j].职业技术,2020,19(02):60-63 96.

[10]王晨,何林远,唐红,马时平,高山.“高频电子线路”信息化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5):171-173.

课程思政

网站地图